因仑工程特种兵教材编写委员会致读者

2015-01-07 18:13:45
 

一、“因仑‘3+1’工科创新教育——‘工程特种兵’训练教材”编写背景概述

    (1)我国正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
    21世纪,历史的车轮转瞬之间将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碾平——经济、产业、资本、人才……一切都在流动,一切都在引以为改变——很多人措手不及,很多人尚在懵懂之中……谁能搭上时代的列车驶向成功?先进的教育无疑是成功者的摇篮。
    中国拥有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和工科生源,然而,中国教育也有种种制约、障碍、弊端……中国工程教育应该向何处去?
    新中国成立以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:
    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,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,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,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    二是中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。
    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中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。
但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时期,从精英到大众化教育,由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尽人意,面临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,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遭到各方面的指责,“天之骄子”的光环已经退去,大学也不再是人们心中的“象牙塔”。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。
    中国是工程教育大国,但不是工程教育强国,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。
    (2)高等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应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培养具备“工程特种兵”气质的人才
党的十七大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、建设创新型国家、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,这对高等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,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;建设创新型国家,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,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;增强综合国力,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,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。
    高等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、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,确立以德为先、能力为重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,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,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,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,构建布局合理、结构优化、类型多样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,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。
  

二、“因仑‘3+1’工科创新教育——‘工程特种兵’训练教材”编写目标

 
    ①以“面向工程、项目驱动、能力培养、全面发展”为教育理念,以符合职业教育及工科大学生规范的能力培养矩阵为目标,探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,基于“卓越计划”的工科在校学生教育培养模式。
    ②探索校企紧密结合、面向卓越计划的联合教学模式与持续提升教师工程能力的长效机制;企业开放技术,有能力的专职教师编写实践教材,实现企业和专业教师共赢和双赢。
    ③教与学紧密结合,注重融会贯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,实现从“听中学”到“做中学”转变。采用启发式、探索式、研讨式教学手段,激励学生自主学习。
    ④因材施教,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技术方向。如:单片机技术、嵌入式技术、机器人技术、物联网技术、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,通过分类教学、因材施教,能够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。
    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实施“e-Learning”、开放教育与虚拟仿真教学,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。
在教育国际化、教育资源共享、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下,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网络教育资源,通过因仑工程数字化网站,将课程大纲、授课计划、教学课件、电子教案等资源全部上网,全面实施“e-Learning”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学、网上答疑与讨论。

三、全面推进“因仑‘3+1’工科创新教育‘特种兵’训练教材”编写

    根据项目驱动、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,“因仑‘3+1’工程特种兵训练教材“明显特点是在开放性硬件资源的基础上,开发以“理论紧密结合实践、实战紧密结合开发、知识紧密结合能力”的“工程特种兵”实战教材。上海因仑的使命是与用户一起合作,“打造让知识变为财富的平台”。为了充分发挥因仑公司硬件平台的资源优势,结合专业老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,更好地服务“因仑‘3+1’工程中心”,积极发挥创新中心指导老师的带队作用,公司2013年开始以“因仑‘3+1’创新教育高校联盟”合作用户为依托,成立“工程特种兵”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,由华东师范大学马潮老师担任会长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胡乔波担任总编;积极组织“高校联盟”老师根据“因仑‘3+1’工程创新中心”的硬件平台,校企合作全面推进适用于“工程特种兵”培养的系列教材编写工作。

因仑教材编写进程列表